□本报记者朱艳霞
发挥耐心资本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当前,我国保险资金绿色投资现状如何?有哪些重点投资领域?又该如何平衡社会效益与商业回报?围绕这些问题,《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对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专访。
《中国银行保险报》:保险资金是实体经济及绿色投资领域重要的资金来源。近年来,保险资金在绿色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方面呈现出哪些特点和趋势?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近年来,监管部门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引导保险机构发挥积极作用,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截至2025年6月末,债权投资计划投向绿色产业相关项目登记(注册)规模1.38万亿元,近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6%,投向领域主要包括交通运输、能源、棚户区改造、水利等;股权投资计划投向绿色产业的登记(注册)规模逾700亿元,近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8%,主要投向环保企业及清洁能源企业股权、清洁能源产业基金权益等;保险私募基金投向绿色产业的登记(注册)规模逾1100亿元,近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3%。
《中国银行保险报》:在中国,“双碳”目标和“两山”理念的提出为绿色投资注入了强大动力。如何看待绿色投资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当前,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正努力推动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积极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从支持实体经济低碳转型的角度来看,保险资金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通过开展绿色投资,能够为环保企业、清洁能源项目等提供资金支持,助力这些企业和项目的发展,推动实体经济向低碳、绿色方向转型。从发挥资金长期价值属性来看,通过参与绿色投资,保险资金能够实现投资收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平衡,促进长期稳健发展。从提升自身投资管理能力来看,绿色投资涉及大量非结构化另类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这对金融科技与投资管理流程的整合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开展绿色投资,保险机构开展绿色投资,能够借助金融科技手段,提高信息筛选与整合效率,优化投资决策。
《中国银行保险报》:在乡村振兴、传统产业低碳转型等场景中,险资该如何平衡社会效益与商业回报?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在乡村振兴、传统产业低碳转型等场景中,保险资金绿色投资面临着如何平衡社会效益与商业回报的考验。
从投资理念看,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投资周期长,需要匹配久期较长的资产。例如,在乡村振兴中,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升级等项目的投资周期长,但具有稳定收益预期,符合保险资金的投资需求,也能为乡村发展带来长期的支持。
从风险收益角度看,保险资金注重长期稳定收益和严格风险管理,与绿色投资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追求长期回报的理念高度契合。以传统产业低碳转型为例,尽管技术改造项目短期面临成本与风险,但长期可提升企业竞争力、带来稳定收益,并推动产业绿色升级和效率提升。
《中国银行保险报》:未来,贵协会将如何引导险资发挥耐心资本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绿色投资方面,可重点关注哪些细分领域?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展望未来,保险资管行业在绿色投资领域肩负着重要使命。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将多措并举,引导保险资金更好地发挥耐心资本的作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方面,推动保险资管行业借鉴国际经验,开展尽责管理,发挥保险资金耐心资本作用,践行责任投资、价值投资理念。通过有效尽责管理,保险资管机构能够主动管理被投企业的ESG风险,促进被投企业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和可持续发展价值,改善企业的长期业绩,提升风险调整后的投资收益,提高保险资管机构的金融服务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引导行业在绿色投资细分领域加强研究,深入发掘“双碳”目标下的投资机遇。例如,清洁能源领域,可重点关注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以及能源存储、能源传输等相关配套设施;环保节能领域,可聚焦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治理、节能技术研发与应用等项目;绿色交通领域,如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智能交通系统等,也是保险资金可重点布局的方向;绿色建筑领域,包括绿色环保材料研发生产、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项目,也符合绿色投资的发展趋势。
兴旺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