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房文彬
20年来,从浙江绵延至全国,践行“两山”理念已成为全民共识和自觉行动,亦成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与此同时,企业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绿色保险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绿色保险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国家战略、保障民生和实现绿色转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绿色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整体规模仍然较小、基础数据缺乏、社会参与度不高等。因此,需要借鉴国内外经验,加速保险模式融合创新,激发绿色保险潜能与优势,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保险发展道路。
ESG作为融合环境、社会和治理的综合性标准,正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照。保险业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天然具有ESG属性。在负债端,发挥风险保障的核心功能,通过产品创新来服务绿色低碳转型;在资产端,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避险性特征,与ESG投资理念高度契合。可以说,ESG既是保险业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盾牌”,更是把握绿色金融机遇的“钥匙”,加强ESG建设已从“可选项”升级为“必答题”。
从险企的具体实践看,早在2021年初,中国太保(601601)产险就绿色保险进行了专项战略探索;近几年,主要围绕组织保障、政策制度、能力建设、内控考核等4个方面推进ESG建设。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已建立了绿色保险的组织保障体系,形成“总分一体、融合协同”的运行机制,同时注重外部交流合作,签署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加入了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等。
平安产险则将ESG理念贯穿至产品及服务设计、承保、风险减量、核保及理赔以及再保险管理等环节,在保险业务全流程中融入ESG因素。为了服务绿色发展,平安产险在内部设立ESG保险发展专项申请计划,匹配专项资金投入安全、科技、绿色、健康等领域的保险研究和创新,推动建立多层次绿色保险产品。
相信随着ESG理念不断融入绿色保险实践,“ESG理念+绿色保险”在弥补绿色保险创新能力不足、促进绿色保险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兴旺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